分類: 新聞中心

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新質生產力」,圍繞科技創新的概念一直在不斷變化,但國家對於推動「製造強國」和「科技強國」的决心始終沒有變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規模以上高科技製造企業達到了5.3萬家,全年營收22.46萬億元,相比五年前分別增長了57.4%和43.1%,去年,這些企業在研發上共計投入超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8.3%。

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有些高科技創業公司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擁有了一席之地,有的抓住機遇實現了爆炸式增長,將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但也有很多高科技企業在擴張過程中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看不見的成本

「成長的煩惱」往往很難量化,很難在財報中體現,但卻又實實在在地會拖累企業的運營效率,比如溝通不及時、信息不通暢以及流程設置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機構臃腫、資源浪費和決策失誤。

像人力資源、銷售管理、質量與運營、財務這樣的部門,它們的工作不像生產製造一樣,通過升級機器就能立即釋放效率,這也就是所謂的「鮑莫爾病」(由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在1967年提出)。

「事實上,很多時候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流程和組織反而會越來越複雜,負責拉通對齊的人越來越多,最終使得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市場響應能力遲鈍、競爭力逐步喪失。」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很多企業往往會選擇忽視這些隱性成本,企圖用增長來掩飾低效,但隨著很多行業的競爭邏輯從增長博奕變成存量廝殺,這頭房間裡的大象已經無處可藏,迫使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企業正視和解決「鮑莫爾病」。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企業能借力的技術相對有限,一般都是垂直領域的應用,比如OA、CRM以及MES系統等等,但隨著5G、雲計算以及AI等新技術的湧現和成熟,整個製造業進入數智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試圖從數字化轉型中尋找良方。

中國有133家「世界五百強」,5200萬家小微企業,累計培育出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有1.46萬家,它們屬於不同行業,擁有不同規模,在數字化轉型上存在各式各樣的痛點。

數字化工具的選擇,成為了科創型企業的重要命題。以釘釘為例,80%的中國「世界五百強」和7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都是釘釘的客戶。最近,釘釘還集結了102家

科創新勢力,完成一次集體亮相,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越來越多科創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

對於本身打著高科技旗號的科創新勢力來說,推動數字化轉型不僅關乎著品牌的「面子」,也關係著效率的「裡子」,影響的不僅是現在,更有未來。

看得見的效果

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性,數字化轉型在任何企業都應該是「一把手工程」,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在方方面面都需要親力親為,什麼軟件都需要全棧自研,在這個問題上,做掃地機器人出身的杉川就走過一些彎路。

杉川IT部部長陳俊就坦言,他們之前希望通過自研來幫助公司提升信息化水平並推動數字化轉型,但做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性價比不高,像MES這樣的生產管理系統也沒有及時搭建起來,一些核心數據仍停留在word和excel這樣的文檔裡,數據沒有被充分利用。

因此,公司決定從外部採購一些成熟的軟件,但它們發現軟件混用一段時間後,溝通效率雖然比之前提高了,但卻出現了信息泄密的問題。

作為一家擁有一千多項技術專利的科創新勢力,杉川對於IP保護和信息保密的要求都極高。

對它們來說,提高溝通效率和保障信息安全,不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一道「既要、又要」的必選題,在經過一番對比研究之後,陳俊最後幫公司選擇了釘釘,但最後促使他選擇釘釘的原因不只是信息安全。

「釘釘無論是線上的會議預約還是線下的會議投屏,整個體驗是封閉的,不存在割裂的問題,後期如果需要購買某些軟件功能模塊,可以像搭樂高一樣按需單獨購買,性價比也更高。」

使用釘釘一年多之後,杉川沒有再出現過信息泄密的情況。具體來看,基於專屬釘的信息安全能力,杉川將個人文件、在線文檔、內部信息全部納入管控,比如文檔離開公司就沒辦法打開,保障了信息安全。

2022年,成立6年的杉川被工信部評為了專精特新「小巨人」,很少有人聽過它的名字,但殊不知的是,很多中國家庭裡都有它的身影。

今年,杉川成功登頂,成為全國頭部的掃地機器人產品生產企業,客戶包括小米、海爾、戴森等,今年掃地機器人產量超600萬台,在全球高端掃地機器人市場中,每10台就有3台來自杉川。

短短八年,杉川的研發人員超過600人,產線上的生產人員超過4000人,在全球累計出貨量已超過千萬台,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妥妥的「隱形冠軍」。

但業務的迅猛增長也暴露了杉川的「鮑莫爾病」,尤其是溝通協同效率低下的問題開始變得突出。

由於客戶遍布世界,團隊構成也日益國際化,跨文化溝通效率成了困擾杉川的一大問題。此外,杉川集團與子公司之間分屬於不同管理架構,彼此信息不通、找人也不方便,協作起來需要動用微信、電話等多種工具,不僅溝通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協同效率也很低下。

在這方面,釘釘給杉川送上了「神助攻」。

使用釘釘「上下游組織」能力之後,杉川旗下兩個子公司的架構直接納入總部的組織通訊錄中,人員變得一目了然,跨組織找人不再困難;集團員工與子公司需要溝通時,可以直接創立上下游釘釘群或發起釘釘會議,不僅簡單高效,而且聊天界面加水印、群文件保密等字樣,離職自動退出,讓業務推進變得更安全。

「我們公司郵箱也接入了釘釘,海外客戶給我們發英文郵件之後,釘釘可以幫忙做到及時翻譯,這樣回郵件就很方便。」杉川旗下自有品牌3i銷售部部長林義說。

此外,基於「雲釘一體」的架構,使用釘釘文檔後,全文檔的人都可以直接編輯文檔,把不同團隊的信息彙總彙集在一起,無論是進行產品研發排期,還是彙集彙總競品信息,都能更加便捷和高效。

轉型助手

在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的歷史進程中,很多代工出身的中國企業也紛紛推出自有品牌,從幕後走向了台前,杉川也是其中之一。

2022年,杉川決定走出舒適區,推出高端品牌3i,但在跨出這一步之後,他們發現用做代工的思維沒法做品牌,從ToB跨到toC對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整體運營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在ODM模式下,代工企業往往是隱身的,不需要在市場上頻繁地拋頭露臉,但推出3i意味著公司要直面一線消費者,要從零開始打造品牌,要入駐線下商圈和電商平台,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銷售體系,「人財物事」的管理難度相比之前呈指數級上升。

客戶變了,組織架構、經營思維和業務流程也要隨之改變,如果沒有借助數字化工具及時調整架構和流程,轉型過程中就會暴露很多問題。

在擔任3i銷售部部長之初,林義就發現了很多低效的工作環節。

比如很多一線同事每天要花很多時間統計銷售數據,而且整個過程很痛苦,每逢電商平台做促銷活動,杉川的客服人員還需要人工登記和核實一些數據,這既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效率,也不利於員工增強職業成就感。

但在使用釘釘一年多之後,這些低效環節不復存在,包括內部溝通和信息同步在內的隱性成本被大幅降低。

按林義的說法,之前需要一個小時才能統計完的數據,在釘釘上可以做到一鍵導出,銷售管理人員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提升門店的運營效率;不同城市的員工可以在釘釘上編輯同一張表格,而不像過去一樣,需要給每個人打電話之後再統一登記。

通過釘釘的助力,杉川內部的數據壁壘被逐漸打破,一線門店的運營效率得到了提升,個體的創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發揮,轉型之路也走得更加順暢。

在服務千行百業的過程中,釘釘的角色從一個簡單的辦公軟件蛻變成數智化時代的生產力工具, 像杉川這樣的高科技企業通過釘釘解決了日常運營和業務轉型過程中一個個細微但又具體的痛點問題,從而結成了盟友關係。

尾聲

以前,很多企業容易將其等同於企業內部IT基礎設施的建設,再加上缺乏資金、技術和耐心,很多企業往往表達出「不想轉」、「不敢轉」和「不會轉」的想法。

但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市場上出現了像釘釘這樣的工具,越來越多的科技型製造企業逐漸理解了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對數字化的態度也從過去的「不敢投和不會投」變成了「敢投和會投」。

根據埃森哲今年發佈的《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59%的中國企業計劃提高對於數字化的投資,相比2023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

如果說工業經濟是以石油作為生產資料,那麼數據成了數字時代最重要的資產,如何充分挖掘這座數字金礦,不僅需要企業的決心和耐心,還需要釘釘這樣的技術外援,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科創型企業牽手釘釘的原因。

可預見的是,以釘釘為代表的數字化工具,不僅能幫越來越多的科創新勢力們解決「成長的煩惱」,緩解「鮑莫爾病」,還將陪伴更多的科創新勢力們一道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再向前一步。

多姆科技(DomTech)是釘釘在香港的官方唯一指定服務商,專門為廣大客戶提供釘釘服務。 如果您還想瞭解更多釘釘平臺應用的內容,可以直接諮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我們有優秀的開發和運維團隊,豐富的市場服務經驗,可以為您提供專業的釘釘解決方案和服務!